· PDF 檔案
諸葛亮《出師表》賞析 6 第3-4段 勸勉後主親賢遠佞,以史為鑒;完成先帝遺願,復 興漢室。當中又分兩個層次: 1.1 為後主推舉政治、軍事各方方面之賢才,並 指出先帝與其之關係,望後主加以重用: 宮中:侍中郭攸之、費禕 侍郎董允
· PDF 檔案
《積學與涵泳——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》 1 編號︰120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1,而中道崩殂2;今天下三分3,益州疲弊4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!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 於外者5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6。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爲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
· PDF 檔案
1 6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;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 之秋也﹗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於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 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。 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﹔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:愚以爲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諮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
《出師表》中特意提到的郭攸之 ,為何在歷史上默默無聞?2019-08-08 由 插畫師的三國夢 發表于歷史 相信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,在學生時期也是被要求全文背誦。小編當時只是覺得很煩,現在雖然達不到古人「令人一覽淚沾襟」的程度,但還是
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,就責罰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人的怠慢,來揭示他們的過失;陛下也應自行謀劃,徵求、詢問治國的好道理,採納正確的言論,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。我感激不盡。
1>侍中(郭攸之、費禕等)、尚書(陳震)、長史(張裔)、參軍(向琬)等皆貞良死節之臣,願後主信任他們。2>諸葛亮表明他所推薦的都是「貞良死節之臣」,希望後主能「親之信之」,可謂到達了叮嚀周至、苦口婆心的地步。 三、自敘生平及明言北伐:
· PDF 檔案
《出師表》是展現中華文化君臣關係的名篇, 有「讀出師表不哭者 不忠」的說法。透過諸葛亮坦誠而懇切的肺腑之言,我們可以看到中國 傳統知識份子及臣子 忠貞不二、人格高尚的形象。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這些都是賢良信實, 志忠慮純的人,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。我認為宮裡的事, 不分大小,都諮詢他們的意見,然後施行,一定可以補救疏失, 大有幫助。將軍向寵,性情善良、行事公正,通曉軍事。從前先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爲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
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。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,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。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(參閱講義第2頁) (2) 有人說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是君臣語和父子語,表中既有諄諄的勸諫,也有婉轉的告誡。試指出哪些屬於君臣的勸諫?哪些屬於父執的告誡? 答: 《出師表》中屬於君臣勸諫的有: 1. 推舉賢臣郭攸之等,這些人是先帝簡,拔以扶助後主的
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這些侍衛之臣,都是善良誠實的人,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,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。臣下認為宮庭中事,無論大小,全都要詢問他們,然後再執行,必定能夠補救疏漏,擴大效
【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】 以前大家國文課可能都讀過 〈出師表〉,然而這篇文章除了對後主訓話、倚老賣老之外,細讀起來更是一篇寫給劉備的一篇自白書和對他無限的追思,這段
《出師表》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,文中以懇切的言辭,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,廣開言路,嚴明賞罰,親賢臣,遠小人,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,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。
29/9/2005 · 侍中郭攸之、費褘,侍郎董允等,他們都是善良誠實、心地忠貞純正的人,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。我認為宮中的事務,不論大小,都徵詢他們的意見,然後施行,一定能夠彌補缺失和漏洞,獲
《出師表》出自公元227年,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手筆,為香港中學中文課程課文之一。由於三國遊戲的流行,即使在千多年後的今天,還深得香港網民的欣賞。不少網民對之進行改編惡搞。 《出師表》共有兩個版本,分為《前出師表》和《後
殷鑑不遠,應親賢臣,遠小人,多與郭攸之等賢臣接近,同時疏遠黃皓等小人。諸葛亮借帝來向後主進諫,是想喚起繼承了父業的後主對先帝的感情,把親賢遠佞提到忠於先帝的高度,這樣更易為後主所接受。
20/8/2005 · 侍中郭攸之、費褘,侍郎董允等,他們都是善良誠實、心地忠貞純正的人,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。我認為宮中的事務,不論大小,都徵詢他們的意見,然後施行,一定能夠彌補缺失和漏洞,獲
23/11/2005 · 侍中郭攸之、費褘,侍郎董允等,他們都是善良誠實、心地忠貞純正的人,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。我認為宮中的事務,不論大小,都徵詢他們的意見,然後施行,一定能夠彌補缺失和漏洞,獲得更多的好處。
20/2/2018 · 我們就快做到了,我們的仁義果然能夠行遍天下。再看那第一句「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」整個就是催淚,我敢說文末「臨表涕泣」並非虛言,諸葛亮自然是哭著寫下出師表的。 你以為你在讀出師表嗎?不,原來是致先帝的穿越時空的情書啊。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2 諸葛亮在《出師表》中向後主提出不少忠告,試就下列四方面分別說明 選任賢能 諸葛亮建議後主在政務方面諮詢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文臣的意見,以減少錯失;軍務方面則諮詢將軍向寵的意見,使軍隊團結和睦,將士能因應才能而得到適當的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爲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試用於昔日,先帝稱之曰「能」,是以衆議舉寵爲督。
出師表/前出師表三國時期·諸葛亮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,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。
郭攸之的出身 雖然是諸葛亮點名誇獎的良臣,但在《三國志》中並沒有郭攸之的傳記,關於他的信息也非常少,基本都出於其他人的口中。《裴注三國志》博採群書,極大地豐富了《三國志》的內容,但關於郭攸之的還是少之又少。
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,就責罰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人的怠慢,來揭示他們的過失;陛下也應自行謀劃,征求、詢問治國的好道理,采納正確的言論,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。我感激不盡。
· PDF 檔案
1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1,而中道崩殂2;今天下三分3,益州疲 弊4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﹗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 之士,忘身於外者5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6。 誠宜開張聖聽7,以光先帝遺德8,恢弘志士之氣9﹔不
前出師表 建興三年 ‧諸葛亮平定南方四郡之亂,無後顧之憂。 ‧曹魏兵敗於祁山。 ‧孫吳挫於石亭。 建興四年 魏黃初七年夏五月,魏文帝曹丕去世,其子曹叡嗣位。他是魏國的第三代皇帝,諸葛亮決定乘機向魏國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舉薦賢臣 1.郭攸之、費褘、董允等人是賢臣,宮中事務,應向他們咨詢,再作定奪。 2.將軍向寵是良將,軍中事務應由他處理。 自我剖忠 1.感激先帝三顧草蘆,因此出山相助。 2.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,至今二十一年。
· PDF 檔案
1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1,而中道崩殂2;今天下三分3,益州疲 弊4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﹗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 之士,忘身於外者5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6。 誠宜開張聖聽7,以光先帝遺德8,恢弘志士之氣9﹔不
前出師表 建興三年 ‧諸葛亮平定南方四郡之亂,無後顧之憂。 ‧曹魏兵敗於祁山。 ‧孫吳挫於石亭。 建興四年 魏黃初七年夏五月,魏文帝曹丕去世,其子曹叡嗣位。他是魏國的第三代皇帝,諸葛亮決定乘機向魏國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舉薦賢臣 1.郭攸之、費褘、董允等人是賢臣,宮中事務,應向他們咨詢,再作定奪。 2.將軍向寵是良將,軍中事務應由他處理。 自我剖忠 1.感激先帝三顧草蘆,因此出山相助。 2.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,至今二十一年。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 、費禕、董允等人,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,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,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。我認爲(所有的)宮中的事情,無論事情大小,都拿來跟他們商量,這樣以後再去實施,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
從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,諸葛亮以「討賊興復」為己任,而把國內的責任完全交給了郭攸之、費、董允等人;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盡到自己的責任,關鍵又在劉禪身上。如果劉禪能夠親賢遠佞,這些人自然能盡到自己的責任。
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這些侍衛之臣,都是善良誠實的人,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,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。臣下認為宮庭中事,無論大小,全都要詢問他們,然後再執行,必定能夠補救疏漏,擴大效
諸葛亮的出師表想必應該是家喻戶曉,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高中教材,很多人高中時都曾背誦過,出師表當中有一句話叫「侍中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爲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試用於昔日,先帝稱之曰「能」,是以衆議舉寵爲督。
魏明帝太和元年(227) 諸葛亮上〈出師表〉,自成都出師,北駐漢中。 魏太和二年(228) 諸葛亮擬取隴右,部將馬謖不守律令,敗於街亭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。亮上疏自請貶三等,後主以之為右將軍,領丞
郭攸之:缺乏主見,泯然眾人矣 郭攸之,字演長,當時荊州南陽人士,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: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。這是我們聽到他的名字最多的地方,在其他史料中很少見到。